“三兆村做灯笼的历史可久啦!距今有2000多年呢!”提起远近闻名的西安市雁塔区三兆村,西安文理学院教授车宝仁如数家珍―――车教授正是三兆村人。
三兆村有1000多户、4500多人,素有制作花灯的传统。据车宝仁教授研究,西汉中期,公元前65年,汉宣帝将现今曲江池东南的一块地方选定为陵墓地(即今杜陵),并迁徙了许多达官贵人在此地居住。而汉代就有了元宵节,从皇宫到富人、平民家中,都要悬挂花灯以示喜庆。三兆村一带从那时起就有人开始制作花灯。

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

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
到了隋唐时期,三兆村的花灯就供给皇宫,以及曲江池的离宫别馆。清代到民国时期,三兆村制作的灯笼以花灯和动物灯为主,动物灯造型有羊灯、龙灯、马灯、兔灯、青蛙灯。“我小时候也做过龙灯哩,有4米长。”车宝仁教授一边说一边比画。
而最漂亮的,要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花篮灯。车宝仁教授描绘的花篮灯底小肚大,篮口面大,花团锦簇,色泽艳丽,花灯有莲花灯、花篮灯,色彩大红大绿,长穗飘飘,关中风情浓郁。“因为民间有需求,所以灯笼销得好。”车宝仁说,关中地区的民俗是舅舅给外甥送灯,还有嫁女后的头一年舅家也要送4对灯:莲花生贵子灯、花篮灯、小火葫芦灯、大碌碡(liuzhou,农具,用石头做成,用来轧谷物,平场地)灯。
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,圆形的大红绸子灯兴盛一时,这种灯鲜红如火,喜庆气氛渲染到,销售也不错。
三兆村制作灯笼的传统延续了2000年,每年冬季农闲时节,几乎家家户户都忙着制作大红灯笼。早些年,三兆村灯笼的框架主要是用竹篾编成,后来改用铁丝、钢丝拧制,逐渐发展到现在的超大灯笼以钢筋做框架。灯笼的面料也从红纸糊制,改用“半绸子”―――两头是花纸、当中是绸子,直到专门定做的金丝绒或绸子面料。灯笼的形制也变成了可以开合折叠的“合子灯”。还有,小灯笼已经不能满足村民的审美需求了,他们设计出机械运动与声、光、电结合的,颇具现代化气息的大型花灯。
春节前后,三兆村的街道上,隔几步就能看到一条绳子上,各种规格的灯笼串成了红艳艳的一串,整个村子也就弥漫在红色的喜庆气息之中。常有外地人开着车来村里采购灯笼,他们把大的小的红灯笼装上了车,就把喜庆带向了远方。
灯笼回味
常忆童年灯笼情
祁延今年32岁,在北京工作,是国内一家大型通信技术公司的营经理。从小在西安长大的他回想起儿时正月十五打灯笼,至今仍觉得充满乐趣。
“小时候,对于元宵节的期盼,更多的是缘自可以自己打灯笼玩。灯笼的式样以最普通的‘火葫芦’居多,竹篾做骨,红绸子或者反光的红纸做面,灯笼下沿坠着一圈亮黄色的须子,造型一成不变,却永远是最畅销的。
“另外就是当年的生肖灯,下面装四个小轮子,可以拉着走的。其他还有西瓜灯、弹簧灯、金鱼灯……不一而足。得到灯笼的小孩儿,早早就盼着夜幕降临,灯笼里插上一根红蜡,蜡下面坠上一截白萝卜保持平衡,三三两两的各式灯笼就出现在了街头巷尾。经常是一条巷子的小孩渐渐聚在一起,排成长长一队,哪儿黑往哪儿钻,口中还唱着‘灯笼会,灯笼会,灯笼灭了回家睡’的歌谣……那一串灯笼队伍,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。”本报记者彭坤
资料来源:西安创新工艺花灯是一家从事各型彩灯、彩车、彩船、艺术景观、仿真恐龙(动物)的设计、制作和展出,以及城市亮化美化工程和灯会配套产品开发的综合性文化艺术厂家。
公司秉着质量、客户至上的原则。为您做到最满意!24小时业务热线: 杨经理
网址:xlld.ebdoor.com
公司主要经营三兆花灯、三兆工艺花灯、三兆工艺花灯批发、三兆工艺花灯定做、工艺花灯、工艺花灯批发、工艺花灯定做等,欢迎您的咨询,期待与您共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