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找三兆花灯的历史足迹
“三兆村做三兆花灯的历史可久啦!距今有2000多年呢!”三兆村有1000多户、4500多人,素有制作花灯的传统。据车宝仁教授研究,西汉中期,公元前65年,汉宣帝将现今曲江池东南的一块地方选定为陵墓地(即今杜陵),并迁徙了许多达官贵人在此地居住。而汉代就有了元宵节,从皇宫到富人、平民家中,都要悬挂花灯以示喜庆。三兆村一带从那时起就有人开始制作花灯。
到了隋唐时期,三兆村的花灯就供给皇宫,以及曲江池的离宫别馆。清代到民国时期,三兆村制作的灯笼以三兆花灯和动物灯为主,动物灯造型有羊灯、龙灯、马灯、兔灯、青蛙灯。“我小时候也做过龙灯哩,有4米长。”车宝仁教授一边说一边比画。
而最漂亮的,要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花篮灯。车宝仁教授描绘的花篮灯底小肚大,篮口面大,花团锦簇,色泽艳丽,花灯有莲花灯、花篮灯,色彩大红大绿,长穗飘飘,关中风情浓郁。“因为民间有需求,所以灯笼销得好。”车宝仁说,关中地区的民俗是舅舅给外甥送灯,还有嫁女后的头一年舅家也要送4对灯:莲花生贵子灯、花篮灯、小火葫芦灯、大碌碡(liuzhou,农具,用石头做成,用来轧谷物,平场地)灯。
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,圆形的大红绸子灯兴盛一时,这种灯鲜红如火,喜庆气氛渲染到,销售也不错。
三兆村制作灯笼的传统延续了2000年,每年冬季农闲时节,几乎家家户户都忙着制作大红灯笼。早些年,三兆村灯笼的框架主要是用竹篾编成,后来改用铁丝、钢丝拧制,逐渐发展到现在的超大灯笼以钢筋做框架。灯笼的面料也从红纸糊制,改用“半绸子”―――两头是花纸、当中是绸子,直到专门定做的金丝绒或绸子面料。灯笼的形制也变成了可以开合折叠的“合子灯”。还有,小灯笼已经不能满足村民的审美需求了,他们设计出机械运动与声、光、电结合的,颇具现代化气息的大型花灯。
春节前后,三兆村的街道上,隔几步就能看到一条绳子上,各种规格的灯笼串成了红艳艳的一串,整个村子也就弥漫在红色的喜庆气息之中。常有外地人开着车来村里采购三兆花灯,他们把大的小的红灯笼装上了车,就把喜庆带向了远方。
免责声明: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,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,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友情提醒:为保障您的利益,降低您的风险,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。